关于循化县地下水限采区范围划定的解读
1.1任务来源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控制性要素。为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2012年8月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12〕285号),要求在全国部署开展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并编制印发了《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2015年2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函》(水资源函〔2015〕67号),要求已有地下水超采区的各省级人民政府将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尽快组织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水利部文件精神,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青海省水利厅以《青海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地下水限采区划定工作的通知》(青水资函〔2020〕65号)文要求各级水务主管部门,认真组织对辖区内地下水超采、城市供水管网覆盖并能满足供水要求、具备其他替代水源条件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生态环境脆弱等符合限采区划定条件的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同时根据排查情况组织开展地下水限采区划定工作。
1.2目的任务
通过开展循化县地下水限采区划定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地下水开采现状、城市管网覆盖情况,为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具体任务:
1、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排查循化县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及超采诱发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2、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核实循化县供水管网覆盖范围;
3、通过综合研究,划定循化县地下水限采区,提出限采区管理建议,为循化县市政府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2016年7月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2017年6月修订);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
4、《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
5、《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12〕285号);
6、《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7号);
7、《关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函》(水资源函〔2015〕67号);
8、《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政〔2015〕100号);
9、《青海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地下水限采区划定工作的通知》(青水资函〔2020〕65号)。
1.4工作范围及对象
工作范围为循化县行政区划范围,面积2100 km2 。
本次工作对象为循化县行政区划范围内浅层地下水。
1.5水平年与评价期
现状水平年为2020年,评价期为2021~2025年。

图1-1 地下水限采区范围划定技术路线图
2 区域概况
2.1基本概况
2.1.1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四面环山,山谷相间,黄河流经其中,川道平衍。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和临夏县接壤,西与尖扎县交界,南与甘肃省夏河县和同仁县为邻,北与化隆县和民和县相连,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县境北部。
(2)地形地貌
循化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四面环山,山谷相间,黄河流经其县境北部边界,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地壳运动,形成境内重峦叠嶂,起伏不平的地形。黄河谷地带向南海拔逐渐升高,垂直差异明显。按照地表形态特征,从低到高形成四种不同的地貌。
(1)河谷地区(俗称川水地区)
川水地区主要包括黄河两岸、清水河和街子河低位川水地带,是河道长期下切后形成的河漫滩,由一级和二级两级阶地组成。海拔在1840~2200m之间。年平均气温在8.5℃~10℃,无霜期220天,年日照时数2680小时。土壤以红黏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土质肥沃,气候较暖和,灌溉条件便利,适宜于麦类作物和各类瓜果蔬菜生长,一年可两熟,占全县面积的17.5%,是粮、果、菜的主要产区,也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地域。
(2)中东部中低山地区(俗称浅山地区)
浅山地区包括道帏藏族乡娘藏山、北山、加仓山,白庄镇的来塘山、尕拉山,清水乡的塘赛上,街子镇的孟达山、乌土斯山,文都藏族乡抽子山等地中间沟谷和缓坡地带,占全县总面积的40.2%,海拔在2200~3200m之间,年平均气温6.2℃~7℃,无霜期180天,土壤以粟钙土和灰钙土为主,多为耕地,干旱少雨,植被稀疏。
(3)中西部中高山区(俗称脑山地区)
脑山地区包括道帏藏族乡起台沟,白庄镇夕昌沟,文都藏族乡中库沟、相玉沟,尕楞藏族乡尕楞沟、比唐沟、建设堂沟的高位地带,占全县总面积的23.1%。海拔2200~4100m之间,年平均气温4℃~5℃,无霜期110天左右,是天然次生林区。有乔灌木混交、针阔叶错杂的纯灌木林,土壤为山地黑钙土和森林灰褐土,植被较好。
(4)西南部山地区
高山地区包括刚察藏族乡卡索、苏化、岗察地区,地形山峦起伏,绵延不断。海拔3600~4156m之间,年平均气温为0.2℃,无霜期80天,牧草生长季142天,占全县总面积的19.2%,是海东地区唯一的纯牧业乡所在地,有广阔丰美的草原,牧草旺盛,是发展畜牧业优良的天然牧场。
2.1.2社会经济
循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是中国撒拉族的发祥地,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之一。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20》,循化县辖3镇6乡(其中岗察乡是海东地区唯一的纯牧业乡)154个行政村。2020年循化县常住人口13.42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8386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8.5874万人。全县居住着撒拉、藏、回、汉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
根据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统计局统计资料,2020年,循化县完成生产总值38.18亿元,同比增长6%,五年年均增长8.9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9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6.0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同比增长5%,五年年均增长7.72%;规上工业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1%,五年年均增长9.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同比增长5%,五年年均增长7.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1元,同比增长7%,五年年均增长8.8%。全县农、林、牧、渔业均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生态绿色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2.2水文
循化县内河流以黄河为干流,各大支流的水文特征受地质、地理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具有随季节变化的特点。这些河流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季节性冰雪融水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因此,河水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年内分配基本一致。丰水期为7、8、9月,平水期为4、5、6、11月,枯水期为1、2、12月。
黄河是区内主要河流,源远流长。河流蜿蜒,河谷深切。河床宽度200-400m,比降1.6‰。据循化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为719m3/s,年平均最大流量(67年)为1061m3/s,年平均最小流量(56年)497m3/s,历年最大洪水流量(64年9月13日)4160m3/s,历年最小流量(60年1月5日)为80m3/s,年平均径流量230.3亿立方米。丰水期占全年径流量的59.65%,平水期流量占28.9%,枯水期流量占11.33%。
2.3地层岩性
循化县境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Pt)、三叠系(T)、白垩系(K)、新近系(N)第四系地层及侵入岩。
2.3降水量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循化县多年平均降水量254.5mm,CV=0.22,Cs=2.5Cv,丰水年(P=25%)、平水年(P=50%)、枯水年(P=75%)、偏枯水年(P=90%)的降水量分别为300.3mm、249.4mm、213.8mm、188.3mm。
2.3.1地表水资源量
循化县属黄河流域,黄河干流从县境北部流过。主要河流有17条,其中13条直接流入黄河,另有4条汇入大夏河。除西候江巴沟发源于积石山外,其余各河均发源于岗察山区。按流域面积划分,小于50km的河流有11条,50~100m的有4条,大于100m的河流有2条。按多年平均流量来划分,大于1.0m/s的河流有清水河,在0.5~1.0m/s之间的河流有街子河,其余各河均在0.5m/s以下。
2.4供、用水现状
2.4.1供水现状
(1)供水基础设施
循化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35项,国家投资累计到达1.32亿元。目前,全县已建成小型水库3座,涝池75座,集雨利用工程48眼;建成电灌站118座,机井6座,大口井7眼,自流万亩以上灌区1处,民营渠道201处,设计总灌溉面积17.56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49万亩。建成人蓄饮水工程127处,累计解决和改善了9.26万/25.1万头牲畜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2座水电站,防洪工程4处。
(2)供水量
2020年循化县各类工程总供水量为0.4884亿m3,全部为地表水供水。其中水库工程供水量为0.0546亿m3,占总供水量的11.18%;塘坝和窰池工程供水量为0.0202亿m3,占总供水量的4.14%;河湖引水闸工程供水量为0.2282亿m3,占总供水量的46.72%;河湖取水泵站工程供水量为0.1854亿m3,占总供水量的37.96%。
2.4.2用水现状
(1)用水量
2020年循化县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为0.4884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0.3968亿m3,占总用水量的81.24%;工业用水量为0.0121亿m3,占总用水量的2.48%;生活用水量0.0307亿m3,占总用水量的6.29%;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0.0488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
2.5地下水开采情况
循化县地下水集中在湟水山丘区,主要为农业用水,现状水平年循化县山丘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33万m3,实际开采量12.33万m3,约占可开采量的37.36%。
3 地下水资源开采评价
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一旦超过地下水可开采利用量,将会造成地下水水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或因长期过量开发利用地下水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这是判定甄别地下水超采程度与范围技术方法,也是划定地下水限采区的根本性技术依据。
循化县地下水限采区划定,旨在以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年均地下水开采系数、地下水开采引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三种主要技术指标,指导主要衡量的定量指标划定循化县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限采区划定技术工作。
经分析,循化县山丘区地下水未呈持续下降趋势,循化县山丘区无地下水超采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海东市山丘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对河川基流量影响甚微,流域河川基流量均为正常自然稳定变化,河川基流量年均衰减比率在-0.001~0.007之间(表3-4),无因地下水开采引发河川基流大幅减小。故循化县无因地下水开采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的超采区。
4 地下水限采区划定
4.1地下水限采区划定依据
根据《青海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地下水限采区划定工作的通知》(青水资函〔2020〕65号)要求,需要将以下地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地下水超采区、城市供水管网覆盖并能满足供水要求的地区、具备其他替代水源条件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的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1)地下水超采区
根据《青海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报告》和《青海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地下水限采区划定工作的通知》,通过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和引发问题法计算分析可知,循化县辖区范围内现状无地下水超采区。
(2)城市供水管网覆盖并能满足供水要求的地区
根据《青海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地下水限采区划定工作的通知》(青水资函〔2020〕65号),原则上要将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近年来,循化县按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要求,委托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启动“多规合一”规划编制,优化配置城乡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布局。积石镇为循化县县城所在地,辖区面积128km2,积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较快,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广,北至黄河右岸,南至临共高速公路,东至惠民小区,西至274县道,该区域供水能力完全能满足用水需求。本次将循化县积石镇城镇供水管网覆盖并且满足供水要求的区域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
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除应急供水外,严禁新凿取水井。对已批准开采地下水的用户,逐步核减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年度取水指标;对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外,确需取用地下水的,要严格论证审批,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严控新增取用地下水。
4.2地下水限采区范围划定结果
根据以上划定依据,本次划定循化县地下水限采区范围面积2.9 km2。限采区主要位于主城区积石镇,北至黄河右岸,南至临共高速公路,东至惠民小区,西至274县道。
核查登记,全面规范取水许可审批和监管,加强取用水计量监控,严格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推进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严控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取水,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