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循化县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按照农村公路建、管、养同步进行的要求,以提高管理养护质量为重点,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及养护管理示范路活动,全力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全县人民提供了“安全、便捷、畅通”的出行环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管养里程增加,管养质量好转。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路网,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县乡村公路通畅水平大幅提高,道路通达村社条件全面改善。目前,我县农村公路养护总里程为887.381公里,其中,地养国道2条、共计27.377公里,县道6条、共计155.3公里,乡道46条、共计361.997公里,村道404条、共计342.707公里。现全县9个乡镇都已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路长制办公室,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
管养机构健全,尽职尽责到位。2009年11月1日起,循化县农村公路养护队正式纳入财政预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循化县交通运输局下属副科级单位,主要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的调查排查、养护管理、组织实施、指导乡镇管理站、协调县岗位目标考核办、编制全县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监督检查等工作。各乡镇组建了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具体负责编制乡道、村道的养护计划和协调、指导村委会开展乡村道路的管理养护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循化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管养职责,加强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全县的年终岗位目标考核项目,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管养目标和任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创新养护方式,提升养护质量。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责,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全面管养、保障畅通”的原则,全面加强公路沿线设施的日常维修保养,创新推行道班养护模式,按照我县道路分布成立东、中、西、机动4个道班,每50-80公里设置一个道班,划分养护责任段,着力在改善路容路貌,提高路况质量上下功夫,有效发挥道班综合管理功能,日常养护道班职工每天养护,农村公路养护队每天巡查督查,使路容、路况有了新的改观。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公路路况普遍较差。我县农村公路因建设年限久(多为2008年之前建设)、早期建设标准低、养护资金薄弱等因素,导致农村公路管养滞后,大部分公路都超期服役,公路缺少排水设施及必要的防护,病害较多,道路安全设施、标志标牌根本无法配置到位。超限车辆对乡村公路的破坏严重,公路路面病害逐年增加,养护难度及成本逐年增加。二是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不足。缺乏必要的养护机械和公路养护资金,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养护经费与道路管养里程不匹配,致使部分公路病害和隐患得不到根治,进而导致公路的抗灾能力和承载能力较差。缺少应急抢修设备及修复资金,无法全面有效开展已损毁道路的继续抢修保通及安全保障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为进一步巩固我县农村公路专业机构养护、道班养护、村民自行养护的成果,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全面积极落实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巡查力度,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是抓好体制机制建设。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青海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机构能力建设,规范养护行为,不断提高养护水平。大力推广统一管理、道班养护、乡镇配合的养护工作方式。进一步完善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通过社会招聘和大力争取,壮大交通养护队伍,改变养护人员奇缺的局面。二是全面护好农村公路。全面落实“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全民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责任,完善高效的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档案。积极推广使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是加强养护示范路建设。以“管养示范路”、“美丽乡村”和“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为引领,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以精细化管养为突破,强化病害处治,以提高路况质量为切入点,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常态化,做好统筹安排,坚持日常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保持公路及附属设施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确保行车安全、舒适、畅通。通过示范路创建,达到路面及附属设施良好,路面整洁无杂物,路基稳定,路肩平整,边沟、排水沟畅通,标志标线、安保设施齐全。四是关注易发生水毁公路。全天候监视容易发生水毁现象的重点公路,确保一旦发生灾情,我县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全力投入抢修保通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