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循化县始终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抓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补偿机制、医疗保障等改革事项,通盘考虑,综合施策,不断加强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医共体向全民大健康迈进。
一、基本情况
循化县现有医疗机构共196家,主要包括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卫生健康行政执法队、9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54个村卫生室、7家民营医院和21家个体诊所。全县医疗机构共设病床793张(公立医疗机构404张,民营医院389张),每千人拥有病床5.7张。系统在编人员475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共196名,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9人,主治医师50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46人。全县154个村配备村医和妇幼保健员308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
二、工作开展情况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医防融合。成立了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循化县域内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县人民医院为总牵头医院,积极发挥县医院在医共体中的“牵头”作用,促进资源下沉,选拔并安排一批业务副院长及骨干医护人员深入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经济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及时修订了卫生应急预案,健全了医共体成员单位间沟通协调、信息互通机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综合演练等卫生应急培训,累计培训14期、548人次,进一步强化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能力。
完善基层首诊,落实分级诊疗。建立完善以县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村级卫生室为补充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组织架构进一步纵向延伸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上下联动全覆盖。严格执行基层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制定了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及双向转诊流程图,明确双向转诊规范,为患者双向转诊开通了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共上转712名患者、下转1534名患者,都得到了有效救治。共体内药品及医用耗材统一采购金额达273万元,实现100%阳光采购平台线上采购,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
提升服务能力,打造就医新格局。县级公立医院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医疗收入较医改前分别增长17.4%、32.5%、3.2%,药占比由54%下降到28%,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由23.6元下降到18.2元;乡镇卫生院服务门急诊人次占比由医改前的10.8%提高到18.59%,县级医院与省内外10家三级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县域内就诊率由医改前的63.1%提高到84.76%,“大病不出县、常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的就医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发挥特色优势,助力医共体发展。充分发挥中藏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中藏医防治网络,全县9家卫生院均已开设了中藏医馆,开展中藏医适宜技术10余项,为全县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中藏医院“尤阙疗法”被确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县中藏服务门诊量达2.1万人次,住院2千余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虽然我县医共体建设工作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诸多短板和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医药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陈旧、落后,专业医疗人才缺乏,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结构、治疗病种、药物品种单一,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信任度还不是很高,无法满足群众对现阶段健康诉求。二是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对医共体的发展投入经费不足,医保系统与医院hiss系统无法有效对接,系统不能及时维护和升级,基层医疗机构因网络等因素,远程会诊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三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循化县没有公立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中医药从业人员数少,对中藏医传承带来一定的制约因素。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着眼于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借助“互联网+医疗建设”科技手段,全面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满足全县各族群众健康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