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今日循化
循化县做好八大特色产业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来源: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近年来,循化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通过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黄河彩篮、线辣椒、花椒核桃、牦牛藏羊、冷水鱼、撒拉人家、民族绿色食品、农村旅游等为主的发展布局,走出一条特色突出、农牧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

——做亮黄河彩篮立足将黄河彩篮打造成为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蔬菜优势产业带的定位,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主要领导不定期深入基地,实地察看蔬菜长势、询问销售情况,精准查找问题、对症下药,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先后建设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6套和工厂化的育苗系统,开展设施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黄河彩篮溯源体系,实现APP客户端统一平台下进行移动远程监测和控制,实现向科技要效益。同时,安排财政衔接资金718万元实施示范园区产业道路工程及基地设施设备购置项目,切实打通生产运输中梗阻。今年带动200余名脱贫户等低收入群众在园区就业,人均月增收2500元,已成为海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省设施农业推广的样板园。

——做红线辣椒依托我县高原地区冷凉气候和黄河谷地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善于种植的人文特色,在市场经济的趋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线辣椒得到迅速发展,今年安排各类资金600余万元,实施线辣椒种植、新产品精深加工、机械购置等项目,并健全利益链接机制,辐射带动更多脱贫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切实为线辣椒组织化、规模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目前,以线辣椒种植、加工、研发为主的龙头企业有5家、合作社35家、个体户58户,注册商标数151个,从事订单农业人数659人,带动4062人就业,已打造百亩以上线辣椒基地6个、千亩线辣椒示范基地3个,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约达3.25万吨,经济效益约达2.1亿元。同时,针对疫情期间线辣椒滞销难买问题,积极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活动,累计助销255万公斤,销售额达2550万元,并争取金融支持,对242个农户及生产加工企业发放贴息贷款4422万元,有效缓解了因疫情对线辣椒种植户和购销企业带来的压力。

——做优花椒核桃借助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光、热、水资源条件,按照小特产升级大产业思路,采取零星种植和成片经营相结合模式,盘活黄河川道和中部地区适宜栽种花椒核桃的沟岔地,大力发展大红袍”“薄皮露仁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截至目前,以核桃、花椒等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达46678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达34995亩,有百亩以上基地68个,引进辽河、香玲、中林等品种,年产量达360余吨,产值约1100余万元,花椒总面积达3700亩,今年新造300亩,有百亩以上基地3个,年产量12吨,产值达432余万元,从事种植管理和采摘从业人员达9375人。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邀请林业专家对经济林种植大户及农户进行集中培训,从苗木种植到修剪和施肥等抚育管理进行跟踪服务,确保农户有技术、会种植,会管理,切实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做壮“牦牛藏羊”。依托214万亩天然优质草场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不断扩大生态养殖规模,重点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推进高原牦牛、藏羊产业发展。今年通过政策扶持建设了生态牧场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8家、小畜棚150栋,整合投入各类资金2300余万元,做大做强牦牛藏羊产业,辐射带动东南5个乡镇10万头只牦牛、20万只藏羊集群建设,成为全市原生态畜产品主要供应地,其中,岗察乡、白庄镇实施的牦牛养殖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达26万元,带动周边30名群众就近就业。

——做鲜高原冷水鱼依托公伯峡、苏只、黄丰、积石峡四座梯级水电站9万亩水域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产业,获准国家养殖水域面积2250亩,已发展6家黄河网箱养殖企业和1家陆基养殖企业,网箱面积达34218㎡(51亩),已构建冷水鱼养殖十里长廊发展格局,1家企业取得绿色食品证书,3家企业荣获农业部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其中三文鱼、虹鳟二倍体、金鳟二倍体等品种深受群众称赞,市场销售良好,今年二季度产量37.11吨,目前鱼存尾数25.28万尾。同时,加大政策扶持,2018年以来累计投资1034万发展渔业项目,用于水产良种补贴、渔业救灾、购置污水粪便收集船等,进一步提升农户养殖信心,使冷水鱼养殖成为我县新型富民产业。

——做大撒拉人家将拉面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特色品牌产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扶持、技能培训、跟踪服务、提档升级等立体式保障措施,培育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品牌连锁经营,促使拉面经济从糊口变营生、生机变生意。目前在全国各地共有6071家循化籍拉面店,带动21324名就业。针对疫情冲击,采取一系列纾困解难措施,全力稳产促效,先后落实首次创业补贴927469万元,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503万元,示范店创建奖励503万元。将3500万元中再帮扶资金作为担保金撬动银行“拉面贷”,截至目前已发放914529万元。同时,组织民宗、人社等部门与北京、上海等30个输入地城市相关部门和街道建立共管机制,为在外拉面从业人员提供更好服务,并加强驻地办事处工作人员考核检查,落实非公职人员驻外办事处工作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有效发挥驻外办事处“窗口”和“桥梁”作用,切实为在外拉面从业人员提供贴身服务。

——做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为抓手,督促种养企业按照“三品一标”的标准进行生产,鼓励农牧企业和经营主体积极注册企业商标,大力发展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截至目前,评定中国驰名商标1个,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3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认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同时,完善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和产业化联合体认定,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个、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1个,认定省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先后培育发展安晟禽蛋、天香辣椒、白驼肉业、艾麦尔拉面、冰慕枸杞饮料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循化线辣椒、黄河循鳟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区建设已全面启动。

——做活农旅融合依托我县悠久的古文化资源、多彩的自然景观、浓厚的红色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神秘的宗教人文等资源,加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重点实施了撒拉族风情小镇及骆驼泉景区、西路红军纪念馆展陈布展、班禅故居红色旅游景点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基础,并以品牌景区为载体,推出历史、名人、宗教、黄河、民俗、红色文化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循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截至目前,我县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户5家、县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7家,以“撒拉人家”为主的乡村旅游接待点138家(星级49家)、酒店60余家(星级12家)。同时,多年来黄河极限挑战赛、乡镇杯篮球赛等盛会的举办水平、专业化程度、品牌影响力和大众认可度不断提升,已成为展示循化各民族形象、县域经济发展水准和对外接待服务能力的“靓丽名片”,有效促进乡村文化与旅游紧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