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循化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将其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规划、保护、传承、利用四个方面精准施策,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循化特色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路径。目前,共有清水乡孟达大庄村等54个村庄列入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作为全省唯一入选“2022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上下联动,构建高位推进体系。高位统筹谋划。坚持“一盘棋”高位推进,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为成员单位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领导小组,构建州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定期召开会议,实行挂图作战,压实属地责任,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确保工作稳妥有序。高标规划编制。高规格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广州博厦建设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单位,通过对全县传统村落区位关系、村落品质、资源概况等因素进行充分论证分析,编制完成《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正在编制《循化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实施方案》,确保按照“一张图”统一谋划推进。高效推进实施。制定循化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统一项目规划、统一项目融资、统一项目实施、统一项目管理”工作推进机制,分步骤、分阶段动态调整推进措施,强化实地督察,确保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同时,注重资金整合,用好用活乡村振兴衔接资、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再帮扶资金,累计整合投入2亿元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打造、防火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投入不断增加。
——多措并举,构建高效保护体系。分类施策修缮。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开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全面掌握村落建筑数量及建筑面积,详实统计房屋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形式及历史演变情况,评估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分类确定保护和整治方式,形成传统村落档案,已完成35个村落的“一村一档案”和保护修缮工作。创新保护方式。依托“互联网+村落资源”模式,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线契机,详细整理村落概括、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板块内容,选取全县12个传统村落作为示范点启动数字博物馆建设,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展示传统村落文化特色。目前,正在开展扫描建模和数字化测绘建档前期工作。组建专家团队。结合县域传统村落面域广、保护建设难度大等特点,成立省市县三级专家组成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专家指导组,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实施方案执行上严格把关,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技术咨询服务,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找准载体,构建特色传承体系。建设传承阵地。用好传统村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村图书馆等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修缮提升、强化功能,打造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传习所等平台,通过多样化、集中展示传承撒拉族婚礼、骆驼泉传说、刺绣等民族特色,不断增强村民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截至目前,已建成撒拉族婚礼宣传及展示基地,撒拉族婚礼传习所、骆驼泉传说传习所等一批传统村落民族文化传承阵地。培育传承主体。注重培养民族技艺传承人才,先后举办撒拉族刺绣、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撒拉族口弦技艺、撒拉族羊皮筏子技艺等培训班,全面提升非遗传承业务水平。常态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解民族技艺和非遗文化,厚植传承理念,培养传承人才。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名、省级12名、市县级57名。打造传承项目。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探索发掘全县非遗资源,鼓励扶持传承人积极做好传承活动,创作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推动传统村落非遗文化更好保护传承。同时,积极发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品牌作用,结合非遗项目特点,以分类保护方式合理利用非遗项目,推动非遗项目在利用中保护传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市级非遗项目28项、县级非遗项目39项,非遗数量居全省前列。特别是,撒拉族口弦制作技艺曾亮相山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展示了我县传统文化魅力。
——融合发展,构建综合利用体系。“传统村落+乡村旅游”产出经济效益。把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在交通条件好、代表性强的传统村落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创意化乡村旅游,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良性互动。截至目前,已成功打造查汗都斯乡红光村、文都乡毛玉村、街子镇三立方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传统村落+环境整治”产出生态效益。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传统村落“活”的基础,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动传统村落由“一处美”到“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同时,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做好房前屋后净化绿化,保持院落环境干净整洁,有效激发群众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推动形成传统村落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风气。“传统村落+节会活动”产出文化效益。配齐乡村休闲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公共设施,开展文艺骑兵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深入挖掘全县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充利用“青海年·醉海东·循化游”系列活动,开展虎狮舞表演、乡村旅游文化节、辣椒节、乡镇篮球赛等,打造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实现传统村落文化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