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今日循化
循化县“三举措”做好非遗保护传承
来源:    时间:2023年04月11日    

近年来,循化县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断加强非遗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宣传推广等工作,为循化高质量发展汇聚起了持久深沉的精神力量。

摸清“文化家底”,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把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深入村镇一线、遍访文化能人、掌握原始材料,充实民间艺术信息库,开展非遗普查工作1次,调查整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十大类非遗资源近96项,录制音像资料13个,文字整理约24万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考核评估,确保有效永续传承。目前,全县已建立的四级名录库中有9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52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有撒拉族婚礼、撒拉族服饰、撒拉族民歌、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藏族螭鼓舞等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有撒拉族羊皮筏子制作技艺、撒拉族口弦制作技艺、藏族夏尔群鼓舞、藏族虎狮舞、尤阙疗法等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10名、市、县级137名。

讲述“循化故事”,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结合文化旅游节旅游营销大会等活动,组织撒拉族口弦技艺和撒拉族服饰、刺绣参加全省非遗主题展、非遗购物节,并通过京东、拼多多等营商平台,线上线下宣传和展示了撒拉族刺绣产品的独特魅力,研发产品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购买使非遗融入到日常生活消费,让非遗“活”起来。同时,依托文化遗产日、“两节”文化活动、“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以及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等活动,经常性组织非遗文化传承人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采取流动宣传、现场展演展销等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展示保护成果。

创新“宣传手段”,展示非遗文化发展魅力。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非遗业务培训,先后在圣驼、博艺、阿拉兄公司举办了撒拉族刺绣技能培训班;对孟达大庄村村民进行了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人群能力提升培训;对口弦技艺爱好者进行了撒拉族口弦技艺培训;对皮筏子爱好者进行了撒拉族羊皮筏子技艺培训。举办了全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暨青绣大赛。组织30余名绣娘参加了青海省“民族团结杯”青绣大赛,荣获二等奖、创新奖、优秀组织奖等13个奖项,逐步提升了非遗传承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先后为6所撒拉族民歌、藏族螭鼓舞传承基地所在学校派驻7名音乐教师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授培训撒拉族民歌、藏族螭鼓舞、夏尔群鼓舞等。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骆驼泉的传说经典诵读活动,使“骆驼泉传说”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举办非遗进校园成果汇报演出活动,进一步增强非遗在校园的传承活力,激发青少年了解、体验非遗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