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循化县抢抓全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高原小江南”独特生态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整体推进提质稳量、绿色代替、种养循环,促进生态保护与农牧业发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夯基垒台。始终把天蓝水清、草绿地净作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最强“底气”,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深化对“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重大工程项目,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美好画面日渐清晰。一是着力解决“水中”问题。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保境内90公里黄河清水出城为目标,创新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严厉打击关停非法采砂厂 7家,全面整改完成中央、省市河湖“清四乱”反馈问题38条;扎实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清水河支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黄河出城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二是致力解决“岸上”问题。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立23个县级领导包片、72个部门包“网格”、37个县级领导联乡镇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门前三包”,统筹抓好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并率先在全市完成154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全方位开展全城清洗,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实现100%。三是全力解决“地上”问题。着眼绿色河湟、生态海东建设,加快实施黄河两岸“绿色通道”,建成波浪滩生态公园、清水湾主题公园;结合春秋两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开展城镇补植补栽、乡村“四边”绿化行动,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1%。全面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完成“两减”面积12万亩;扎实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有机肥替代化肥4.6万吨,农畜产品更绿色更安全。
二、以现代农业为重点立柱架梁。坚持以科技兴农为突破口,立足海拔低、气候好、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等优势,依托“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立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蔬菜种植,为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赋能增力。一是重规划强布局,建好“菜园子”。按照省市有关领导实地调研“黄河彩篮”提出的工作要求,县委县政府从“菜篮子”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基地提升、服务保障、品牌打造等方面强化政策集成,构建“1个品牌+4个功能区(示范区、生产区、休闲区、物流区)+N个种植农户”的平台化发展模式,保障各类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基地共有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棚)578栋,实现年产蔬菜4500吨,产值约2000万元,成为全省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园和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二是选主体搭平台,拎稳“菜篮子”。园区产权由海东市划归循化县以后,县委县政府认真汲取此前因管理主体不明、经营制度不完善等致使“黄河彩篮”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经验教训,充分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及时调整工作机构,成立国有公司,让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大户承包日光节能温室,变“整体”为“个体”,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先后投资1300余万元完善种养系统、绿色防控系统、智慧农业云平台、生产照明及道路改造等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吸纳200余人就近就地稳岗就业,年务工收入达到500余万元。2022年,运维公司在保障自身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向县财政缴纳赢利100万元,“黄河彩篮”综合效益不断显现。三是优服务提动能,端牢“菜盘子”。积极推进“党支部十公司+种植户十农户”的经营模式,邀请省市县农业专家为种植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实操演练,以线辣椒、陇椒、豆角、西葫芦、无花果、西瓜为主培育优良品种,积极探索食用羊肚菌、葡萄等特色产业新品种,不断丰富优化蔬菜瓜果种植结构。同时,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注重补链延链强链,促进农牧业生产、果蔬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链式发展,着力将“黄河彩篮”打造成集生态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科普实践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三、以特色养殖为支撑添砖加瓦。坚持把发展特色养殖作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大做强藏牦牛、冷水鱼等特色养殖产业,在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的同时,推动养殖业由传统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一是水养产业“活”起来。充分利用延黄河自然优势,采取政策引导、科学规划、科技引领、项目争取、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支持乡村能人发展冷水鱼养殖,由县级层面选派技术指导员,帮助经营主体探索推广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精准投喂等技术,不断增加养殖收益,冷水鱼养殖已逐步成为“游动”的富民“热”产业。目前,已建成冷水鱼养殖场6家,实现产值1897.5万元。二是散养产业“强”起来。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岗察乡高原牦牛养殖基地为中心,采取“放牧+适度补饲+半舍饲+追溯”的养殖模式,着力发展以种、养、产、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持续壮大养殖规模,全面打造青藏高原绿色有机牦牛养殖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58个、家庭农牧场330个,草食畜社会饲养总量达到132万头(只)。三是圈养产业“火”起来。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150万元中央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实施林麝养殖项目,盘活35亩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打造120间标准化圈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鼓励300余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订单式种植林麝饲草等方式参与林麝养殖,因地制宜推动林麝养殖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以产业振兴为抓手融合发展。坚持把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产品品质作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根本保障,着力让“青字号”农畜产品增值增信,推动一二三产协同融合发展。一是抓好主导产业。立足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按照“小特产”升级“大产业”的思路,采取零星种植和成片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持续推动以“一核两椒”为主的特色优势作物和藏灵芝、金丝皇菊、花生等新型经济作物种植扩面提质增效,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逐步走出一条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的发展新路径。目前,共打造百亩以上“一核两椒”基地77个、千亩线辣椒示范基地3个,经济效益约2.3亿元。循化县先后荣获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等“国字号”殊荣。二是培育地方品牌。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化建设,先后培育天香、伊嘉味、安晟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注册商标 427个。循化线辣椒、黄河循鳟等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坚持把高效输出作为主要目标,利用青洽会、展交会等平台和中央、省市县宣传窗口,聚力宣传打造“和美循化”区域品牌,线辣椒、牦牛酱、循鳟鱼等商标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三是发展融合产业。以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撒拉族民俗文化体验地为抓手和载体,加大对孟达天池、班禅故居、红光村等标志性景区的提质改造,深度开发“九曲黄河第一湾生态公园”“乙日亥花海、尕楞热森客、岗察草原金莲花生态园”等乡村旅游基地,健全完善景区景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推动更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出去、立住脚、有市场。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