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循化县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断加强非遗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宣传推广等工作,努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内涵、提供精神支撑。
摸清“文化家底”,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把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深入村镇一线、遍访文化能人、掌握原始材料,充实民间艺术信息库,多措并举开展非遗普查,调查整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十大类非遗资源近百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2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家、省级非遗青绣工坊3家、省级非遗传承基地4家,县级传习所12家。同时,积极争取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修建了民俗博物馆、撒拉族婚礼宣传及展示基地。为非遗文化产品的生产、研发、展示提供了基础发展平台。
讲述“循化故事”,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方式。积极争取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修建了民俗博物馆、撒拉族婚礼宣传及展示基地,为非遗文化产品的生产、研发、展示提供了基础发展平台。出版发行《撒拉族婚礼》《撒拉族古建筑》《撒拉族民间歌曲集》《藏族螭鼓舞》等非遗从书,撒拉族民歌《驼泉古韵》《积石情韵》《情定循化》等非遗光盘6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非遗业务培训,先后在圣驼、博艺、阿拉兄公司举办了撒拉族刺绣技能培训班,共培训180余人次。青绣产业年营业收入297.53万元,带动周边就业人数254人。同时,对30名清水乡孟达大庄村民进行了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人群能力提升培训,对40名口弦技艺爱好者进行了撒拉族口弦技艺培训,对20余名皮筏子爱好者进行了撒拉族羊皮筏子技艺培训,有效提升了非遗传承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创新“宣传手段”,展示非遗文化发展魅力。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结合文化旅游节、旅游营销大会等活动,组织撒拉族口弦技艺和撒拉族服饰、刺绣参加全省非遗主题展、非遗购物节和荷包大赛,并通过京东、拼多多等营商平台,线上线下宣传和展示了撒拉族刺绣产品的独特魅力,研发产品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购买,使非遗融入到日常生活消费,让非遗“活”起来。同时,依托文化遗产日、“两节”文化活动、“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以及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等活动,经常性组织非遗文化传承人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采取流动宣传、现场展演展销等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展示保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