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循化高度重视拉面经济,将此作为富民强县的特色品牌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扶持、技能培训、跟踪服务、提档升级等立体式保障措施,培育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品牌连锁发展。目前,循化籍劳务人员在全国经营的各类餐饮实体达62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遍布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200多个大中城市,拉面产业收入占全县劳务总收入的67%以上。
——坚持政府引导,掌好“方向舵”。按照“政府统筹、品牌主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思路,用好、用活《关于促进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海东市促进拉面产业发展办法(试行)》等省市各项利好政策,结合县域实际制定出台了《循化县拉面经济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管理,进一步促进拉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提档升级、培育品牌、技能培训、健全服务、资金支持、宣传推介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先后发放创业补贴927笔469.4万元、示范店改造奖励503.7万元,为拉面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利用中再集团定点帮扶契机,先后投入6255万元帮扶资金,用于人才培训、贷款贴息、组建品牌运营公司等,为循化拉面产业发展提供全要素、全链条的帮扶支持。
——推动提档升级,用好“助推器”。加大与省市县金融机构沟通衔接,创新推出“拉面循环贷”等信贷产品,积极突破拉面贷跨省服务瓶颈,在简化贷款办理流程、加快审查审批手续办理、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还款期限等方面调整提供最优惠、最便利政策,投入4800万元撬动银行“拉面贷”2.74亿元,鼓励拉面提档升级。积极组建地方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鼓励支持拉面经营户按照“六统一”模式(统一品牌、统一品质、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管理、统一配送),推动更多拉面店从单一、分散式的经营向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鼓励“撒拉花儿”等注册商标和品牌拉面店开拓市场,先后培育“北京撒拉花儿”“上海骆驼泉”等100余家民族餐饮龙头企业,20多家拉面店进驻商业综合体,进一步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了综合抗风险能力。
——聚力技能提升,做好“培训师”。不断加强劳务技能培训,今年以来,针对性开展以“撒拉人家”民族餐饮文化、品牌战略、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等为主的业务骨干培训9期,“带薪在岗”拉面技能培训776人次,培养了一批视野宽、理念新、懂经营的管理人才和技术硬、懂烹饪、会研发的烹饪人才。积极探索拉面产业人才培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工匠技能人才工作室示范带动作用,艾麦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成立全国首个拉面技能工匠工作室,全面带动更多的拉面从业人员岗位成才、增收致富。同时,先后组织64余名拉面从业人员参加了职业技能大赛,先后荣获“全国拉面大赛拉面成品铜奖”“第四届拉面行业大赛拉面二等奖、拉面成品三等奖、拉面成品优胜奖、创新拉面优胜奖、拉面项目个人优秀选手奖”等奖项,不断增强了拉面从业人员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全面融合发展,画好“同心圆”。加快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扩大用户终端铺设,实现拉面产业资金、税收、数据“三返乡”。积极与中国快餐行业百强企业陈香贵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探索打造青海拉面产业集群,带动拉面产业提档升级、品牌扩张、营销推广。依托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建立起集拉面原材料生产、配料加工、肉材供应等一体化、闭环式“大产业”体系,带动县内牛羊肉、辣椒、花椒等原料种养殖和食醋、菜籽油等加工业良性发展。近年来,相继催生了“艾麦尔”“达山”“白驼”“仙红”“天椒”等拉面调味品、肉食类和副食品加工企业蓬勃兴起,加快了县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加强保障指导,当好“服务员”。突出做好精准对接和贴身服务,在循化籍拉面经营户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等地设立35个驻外拉面劳务办事处,选派15名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作为办事处负责人,逐步健全完善办事处管理制度,主动服务排忧解难,推动拉面产业提速扩面。与北京、上海等30个输入地相关部门和街道建立共管机制,及时会商解决从业人员子女入学、办证就医、养老保险缴纳转移接续问题,500余名 “拉二代”圆梦大学,更有考入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名校。全面做好跨域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通过微信群、短视频、电话联络等方式公开办事处工作职能、办事流程和受理电话,让在外“拉面人”遇事能找“娘家人”,成功化解跨域矛盾纠纷18件。同时,组织人员赴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开展宣讲活动,加强“拉面人”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宣传“为河北涿州受灾群众提供爱心拉面人”韩新明、“积极参与广州社会公益活动”韩进财等人的先进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拉面人”积极融入当地,持续擦亮循化拉面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