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循化县紧盯乡村“五大振兴”和农牧民增收根本要求,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目标,通过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在扎紧“米袋子”、拎好“菜篮子”、端稳“肉盘子”基础上,进一步做优做强以“一核两椒、生态牧业”为主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擦亮“循化红”品牌,着力打造八大特色产业基地,走出一条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农牧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着力打造青藏独有线辣椒基地。把建设特色产业体系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突破之策,全面整合土地资源,借助线辣椒发展优势,打造3个沿黄连片连村千亩线辣椒种植集群带,并引进新型线辣椒改良品种,进一步拓宽种植规模及种类,打造集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推动产业振兴逐步走上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快车道”。
着力打造海东万头只牦牛藏羊基地。借助全省打造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契机,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扩大生态养殖规模,培育发展牦牛、藏羊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5个乡镇205.58万亩草场养殖的10万头只牦牛、20万只藏羊集群建设,着力打造青海东部万头只牦牛藏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应地。
着力打造河湟地区花椒核桃基地。按照“小特产”升级“大产业”思路,紧盯辣椒产业“周期短、见效快、需求大、前景广”优势,积极建立统一品种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风险防控、统一组织销售的产业链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同时,采取零星种植和成片经营相结合模式,盘活黄河川道和中部地区适宜栽种花椒核桃的沟岔地,大力发展“大红袍”“薄皮露仁”为主的花椒核桃产业,形成“散开满天星、聚拢一片红”的规模效应,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着力打造青海最大菜篮子基地。以提供技术示范和农业旅游观光为主基调,提升蔬菜产业品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原蔬菜产业品牌,力争成为全省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海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着力打造高原冷水鱼养殖基地。依托公伯峡、苏志、黄丰、积石峡四座梯级水电站9万亩水域资源,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冷水养殖“十里长廊”发展格局,做大做强特色冷水鱼养殖业,充分利用黄河、街子河、清水河流域冷水养殖资源,扶持发展一批陆基养鱼和库区养殖重点户,力争年产量达2500吨、实现产值2500万元。
着力打造撒拉人家产业基地。紧抓“青海拉面、撒拉人家”提档升级机遇,强化政府引导,采取金融扶持、技能培训等措施,巩固提升现有拉面馆基础上,培育打造优秀餐饮品牌,确保拉面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解决4万多名农民就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力后援。
着力打造民族绿色食品基地。利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有利时机,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打造”总体思路,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园区为载体、产品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促进优势资源、特色品牌、先进技术产生聚合效应,稳步推进民族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
着力打造农旅融合文创产品基地。突出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和人文资源,结合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双创”工作,深入挖掘唐卡、撒拉族传统刺绣、黄河石艺、沙画等本土非遗文化,发展人文资源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农体文旅商”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打造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村镇文旅项目,探求乡村振兴新路径。